185-0822-7772
四川海輝千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雙流區東升街道藏衛路南二段699號附6號1層
電話:185-0822-7772(王)  
189-8000-5257(佘)
郵箱:ibfs@qq.com
成都弱電公司訊: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智慧城市建設正呈現出一股強勁的崛起和推進風潮。據報道,我國“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約5000億元,將撬動2萬億產業機會。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50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很多地方都已出臺了相應的規劃和行動計劃,預計到2018年底,將有70%以上的地級以上城市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建筑、城市智能化水平愈來愈高。未來,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將進一步融合發展,為人們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大勢所趨,值得期待和大力、有效推進。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也有不少地區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那么,對于智慧社區建設普通市民有何看法,他們對智慧城市的認知有多少,對智慧城市發展有何期望?2018年4月16日至30日,人民論壇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著智慧城市建設的系列問題: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公眾對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哪些方面更為關注?我國發展智慧城市有哪些優勢、又存在哪些困難?等面向社會公眾發起問卷調查。
什么是智慧城市?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實現對城市的智慧式經管和運轉??梢哉f,智慧城市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城市發展新趨勢。我們日常使用的移動支付、打車軟件、智能導航系統、電子病歷、電子政務等等都是智慧城市在公共生活中的體現。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改變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否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變化?調查顯示,對于這一問題,有64.2%的受訪者認為生活發生了變化,其中,23.9%的受訪者認為“改變很大”,只有15.0%的受訪者認為“沒什么變化”(見圖1)。近幾年,人們已經開始接受和認可智慧城市的建設對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并且感受到智慧城市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一,青年群體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給自身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感受更明顯。超六成的45歲以下受訪者明顯感受到智慧城市發展對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而且年齡越小,感覺到的變化越大。從受訪者的實際生活角度來看,智慧城市建設更直接地體現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上,而青年群體能夠更多、更快、更直接地從信息化過程中受益,從而更明顯地感受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其二,居住在鄉鎮村的受訪者更認可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變化。62.5%的居住在鄉鎮村的受訪者認為智慧城市的發展使自己的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這一比例遠高于來自直轄市的受訪者(37.5%)。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重點關注醫療和交通
對于我國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應重點推進的領域,超半數受訪者選擇了醫療和交通領域,40.6%的受訪者選擇了教育領域。相比之下,選擇物流領域受訪者占比最低,還不到一成(見圖2)。這反映出我國政府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時,應重點關注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尤其是關系民生的醫療、交通和教育領域;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我國物流領域的智慧化程度相對較高,其建設經驗可以為另外領域所借鑒。
以醫療為例,做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構建更為完善的信息系統,可以讓醫療變得更“智慧”。醫保實時結算、電子病歷跨院檢索等技術既節約了患者的就診成本,又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對于智慧交通而言,居住在直轄市受訪者的重視度(67.4%)要顯著高于另外城市(重視度均低于五成)??梢?,在多數受訪者看來,一線城市的交通問題迫切需要改善,而智慧交通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構成,是解決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和優先選擇方案。智慧交通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衛星導航與定位技術、電子控制技術等,實現人、車、路的密切配合,在極大地提高交通運輸效率、保障交通平安和改善交通運輸環境的同時,提高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優勢明顯,但還需頂層設計與資金支持
對于我國建設和發展智慧城市具備的各項優勢,51.5%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抓改革、保增長、促發展的重要助力”;48.8%的受訪者認為“我國城市群的經濟、社會、文化各具特色,建設智慧城市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和互補優勢”;45.1%的受訪者認為“‘制造2025’和‘互聯網’將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平臺”??梢?,在受訪者眼中,我國建設智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優勢比較突出。
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已經形成”僅得到35.5%的受訪者認同;“各部委為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僅得到15.4%的受訪者認同。與另外受訪者相比,來自地級、縣級市以及鄉鎮村的受訪者,對這一選項認同度更高。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智慧城市建設的愿景、構架和頂層設計需要厘清涉及的關鍵要素和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需要更好整合政府的治理智慧、大學和科研機構較強的研發能力以及企業的創新和實踐應用。